藏品展厅
拍卖预展
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术拍卖 > 拍卖资讯 >

2012春拍报告之二:海外市场复苏 成交纪录全面刷新

时间:2012-07-27 16:44来源:瑞平原创 作者:丁义 点击:
  

  与国内情形不同,2012 年春季的海外拍卖市场呈现全面复苏景象,各类成交纪录刷新应接不暇。与此同时市场的领军部队也明显由现代主义及印象派,转为战后及当代艺术,审美口味大幅度向一级市场靠拢。而过去几年在海外拍卖市场颇受欢迎的以政治波普为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则没有在今年的春季海外拍卖市场获得一席之地。

  今春海外拍卖的“纪录刷新马拉松”,涵盖了由单品价格至整场拍卖总成交额等方方面面。随着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的经典代表作《呐喊》的一个粉彩版。

  本于五月纽约蘇富比以近一亿两百万美元的高价落槌,拍卖史上最昂贵的艺术品纪录随即被刷新。而六月伦敦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品拍卖夜场,也以1.33 亿英镑的成交总额创下欧洲单场当代艺术拍卖之最。

  

 

  如果说2011 年市场还在预测当代艺术的强劲势头是否有望超越领军老将的现代及印象派,那么2012 年春季的拍卖结果显示这样的预测已经成为现实。从佳士得及蘇富比两家的数据来看(图B-1),今年当代艺术成交额已经占到现代及当代拍卖总额的55%,而该趋势在纽约尤其明显。截至今年六月底,两家拍卖行的战后及当代的成交总额在纽约达到近八亿两千万美金,超过现代及印象派59%。从单品上来说,多位战后及当代艺术家的成交价频繁创下新高: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的《橙、红、黄》大幅抽象油画以八千七百万美金于五月纽约告捷;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因板上树脂颜料海绵卵石画《蓝色里诞生的粉红》,以近两千四百万英镑博得当场拍卖头彩。

  

 

  纵观佳士得及蘇富比每季度的重头戏当代艺术夜场拍卖的数据( 图B-2)可见,不论是在纽约还是伦敦,成交额已经从2011 年中期开始稳健增长,分别直逼历史最高成交额。今年年初的数据显示艺术市场于2011 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整体回暖,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近10% 的增长,使得艺术市场回到2008 年危机前的高度。在接连乐观的拍卖结果公布后,多家媒体一致认为欧美金融市场的不景气,尤其是欧元区接连不断的危机,刺激投资者将眼光再一次转向艺术品市场。

  在战后及当代艺术开始大行其道的大好势头之下,中国当代艺术却没能搭上顺风车。前几年在海外颇为兴盛的政治波普及玩世现实主义如曾梵志、张晓刚、刘野等代表画家的作品,直到去年底仍然能在各大拍卖行的海外市场有所斩获。而今年春拍上这类作品在海外几乎绝迹,大部分统一转战香港进行拍卖。从佳士得香港公布的资料显示,今年这些作品绝大多数的买家来自于亚洲,而海外市场对这类作品的热情则逐渐减退。今年六月伦敦佳士得当代日拍228 件拍品中仅有1 件是来自中国当代艺术家(张洹的熏烟画《烟》 以157,250 英镑成交)。而次日蘇富比的当代日拍中5 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有3 件都惨遭流拍,分别来自俸正杰、薛松及杨少斌。而成功拍出的作品属艾未未的陶瓷雕塑《西瓜》最为亮眼,以91,250 英镑超出最低估价近三倍成交。

  2012 年的海外市场处于一个审美品位承前启后的阶段,不仅宏观上市场领军重心在向战后转移,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品位也处于一个更新换代的阶段。2007 年泰特利物浦博物馆由西蒙·格罗姆(Simon GROOM)策划的“地道货——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一展,选择了一系列更加前卫概念化、创作方式更加多元化的艺术家来代表真正来自中国内部的当代艺术,区分于那些有取悦西方口味嫌疑的政治波普及玩世写实类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时隔五年,艾未未、曹斐、杨少斌、杨福东等当年参展的那些艺术家的作品,很多已在西方广为展出,其中不少人的作品也已经出现在拍卖市场上。新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气息已经在西方逐渐明朗,新一批的市场行情也有望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形成。

  正因为拍卖行买家的审美情趣日益接近一级市场, 收藏家对当代艺术的接受和关注程度日益增加。众多海外拍卖行也将其战略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开始着重开发其私下认购(Private Sale) 服务,通过定期在不同城市举办展览来以一种更为私密的形式去和买家进行沟通和交易。不同于拍卖预展中同一时期的作品被较为机械和局限地摆在一起,私下认购的展览对主题气氛的把握则更为主动。2011 年佳士得公布其私下认购业务总额已经达到8.08 亿美金,艾未未去年在泰特当代博物馆展出的“葵花籽”系列的一件陶瓷作品,当下正在该板块待售。私下认购作为拍卖行的新增长点也有望成为中国艺术在海外市场的增长点之一。